由于其植株優(yōu)美,果實鮮艷,對環(huán)境的適應,常常出現(xiàn)在園林應用中。常見栽培變種有:玉果南天竹,漿果成熟時為白色;綿絲南天竹,葉色細如絲;紫果南天竹,果實成熟時呈淡紫色;圓葉南天竹,葉圓形,且有光澤。因其形態(tài)清雅,也常被用以制作盆景或盆栽來裝飾窗臺、門廳、會場等。
形態(tài)特征編輯
常綠小灌木。莖常叢生而少分枝,高約1-3米,光滑,幼枝常為紅色,老后呈灰色。葉互生,集生于莖的上部,三回羽狀復葉,長約30-50厘米;二至三回羽片對生;小葉薄革質,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,長約2-10厘米,寬約0.5-2厘米,漸尖,基部楔形,全緣,上面深綠色,冬季變紅色,背面葉脈隆起,兩面;近無柄。
圓錐花序直立,長約20-35厘米;花小,白色,具芳香,直徑約6-7毫米;萼片多輪,外輪萼片卵狀三角形,長約1-2毫米,向內很多輪漸大,內輪萼片卵狀長圓形,長約2-4毫米;花瓣長圓形,長約4.2毫米,寬約2.5毫米,先端圓鈍;雄蕊約6,長約3.5毫米,花絲短,花***縱裂,***隔延伸;子房1室,具約1-3枚胚珠。果柄長約4-8毫米;漿果球形,直徑約5-8毫米,熟時鮮紅色,***橙紅色。種子扁圓形;ㄆ诩s3-6月,果期約5-11月。
生長習性編輯
南天竹性喜溫暖及濕潤的環(huán)境,比較。也耐寒。容易養(yǎng)護。栽培土要求肥沃、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。對水分要求不甚嚴格,既能耐濕也能耐旱。比較喜肥。生長期每月施約1~2次液肥。盆栽植株觀賞幾年后,枝葉老化脫落,可整型修剪,一般主莖留15cm左右便可,約4月修剪,秋后可恢復到約1m高,并且樹冠豐滿。
常綠灌木。土壤;ㄆ诩s5-7月。野生于疏林及灌木叢中,也多栽于庭園。強光下葉色變紅。適宜在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沙壤土生長。
分布范圍編輯
產(chǎn)于中國長江流域及陜西,河南潢川卜塔集鎮(zhèn)
·河北、山東、湖北、江蘇、浙江、安徽、江西、廣東、廣西、云南、貴州、四川等省。國外日本、印度也有種植。
觀賞價值
莖干叢生,汁葉扶疏,秋冬葉色變紅,有紅果,經(jīng)久不落,是賞葉觀果的佳品。 [3]
栽培技術編輯
繁殖方法
繁殖以播種、分株為主,也可扦插。可于果實成熟時隨采隨播,也可春播。
南天竹
分株宜在春季萌芽前或秋季進行。扦插以新芽萌動前或夏季新梢停止生長時進行。室內養(yǎng)護要加強通風透光,防止介殼蟲發(fā)生。
種子繁殖
秋季采種,采后即播。在整好的苗床上,按行距33厘米開溝,深約10厘米,均勻撒種,每公頃播種量為約90~120千克。播后,蓋草木灰及細土,壓緊。年幼苗生長較慢,要經(jīng)常除草,松土,并施清淡人畜糞尿。以后每年要注意中耕除草。追肥,培育3年后可出圃定植。移栽宜在春天雨后進行。株行距很多為100厘米。栽前,帶土挖起幼苗,如不能帶士,用***泥漿根,栽后才易成活。
分株繁殖
春秋兩季將叢狀植株掘出,抖去宿土,從根基結合薄弱處剪斷,每叢帶莖干約2至3個,需帶一部分根系,同時剪去一些較大的羽狀復葉,地栽或上盆,培養(yǎng)一兩年后即可開花結果。
選地整地
選擇土層深厚、肥沃、排灌良好的沙壤土。山坡、平地排水良好的中性及微堿性土壤也可栽植。還可利用邊角隙地栽培。栽前整成約120~150厘米寬的低床或高床。
園林盆栽
南天竹為常綠灌木。多生于濕潤的溝谷旁、疏林下或灌叢中,為鈣質土壤指示植物。喜溫暖多濕及通風良好的半陰環(huán)境。較耐寒。能耐微堿性土壤。花期五月到七月。野生于疏林及灌木叢中,也多栽于庭園。喜溫暖濕潤氣候,不耐寒也不耐旱。喜光,,強光下葉色變紅。適宜含腐殖質的沙壤土生長。早在明清時期,南天竹就被列為古典庭園的造園植物,后又引檀于盆景,深受盆景界的酷愛。但是,這種常綠直立灌木,干高分枝少,春季長勢猛,外形控制,給盆景造型帶來很大的不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