混凝土既是城市歷史的基石,也是未來發展的藍圖。作為地球上消耗量僅次于水的物質,混凝土在全球基礎設施中發揮著關鍵作用,目前全球每年使用量達300億噸,這一數字是2000年的兩倍,主要驅動因素是新建基礎設施需求的激增。
混凝土由巖石、砂石和水泥制成,是構建現代生活脈絡的關鍵材料:高速公路、橋梁、隧道、水壩、溢洪道等基礎設施,以及無數商業和住宅建筑都離不開它。盡管其歷史可追溯至古羅馬時期,但在當今建筑結構中,混凝土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。
然而,其生產過程中產生的碳排放量約占全球碳排放總量的8%,是實現氣候凈零排放目標過程中普遍公認的一大障礙。
這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:這種起源古老、對氣候危機有著顯著影響的材料,能否實現轉型,成為未來可持續、有韌性且能夠應對氣候變化挑戰的基礎設施的基石?
氣候變化推動了對更高強度、更具韌性的混凝土的需求,而混凝土在使用壽命和性能方面歷來面臨重大挑戰。這些問題包括:土壤侵蝕(鹽分侵蝕會加速結構劣化)、腐蝕,以及堿-硅反應(ASR)——水泥中的堿性物質與某些堿骨料發生化學反應,導致開裂和耐久性下降。
這些問題會降低設施服務效能,引發結構滲漏,并造成高昂的維修成本。
通過重新審視設計與建造方式,我們可以將基礎設施轉變為兼具韌性與可持續性未來的基石。解決方案猶如“三條腿的凳子”——通過平衡創新材料、先進設計方法和可持續施工實踐,打造既耐久又環保的基礎設施體系。
01 設計
當前,許多基礎設施設計的使用壽命為200年。通過采用這種前瞻性設計理念,高速公路、隧道、水壩和港口等設施的使用壽命有望達到150年甚至更長。其優勢顯而易見:更持久的基礎設施意味著更少的維修頻次、更低的損毀風險,以及長期顯著的成本節約。設計師應采用先進的混凝土防水技術和耐久性解決方案,將可持續性與結構壽命提升至新高度。
02 優質材料
耐久性是可持續性的核心要素,而使用混凝土外加劑等高性能材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。多年來,混凝土外加劑因其抗腐蝕、減少碳排放等特性而廣受歡迎。過去,建筑結構更注重短期成本節約,而非長期耐久性——這種觀念已經過時。明智的建造商逐漸意識到,混凝土外加劑可以減少所需的水泥量以及澆筑和硬化所需的時間,從而降低人工勞動力成本并縮短施工周期,為構建可持續性、耐久性的建筑結構提供了經濟驅動力。
03 施工工藝
耐久性建筑需要熟練技能的承包商、優質的材料和可靠的材料供應商——這種“三條腿的凳子”模式是打造耐久性工程的關鍵。凱頓國際公司通過提供技術支持、專業培訓和優質產品,以確保外加劑的正確施工和管控。即便采用優材料,若缺乏精湛施工工藝加持,性能優勢也將無從發揮。因此,所有參與混凝土施工的人員必須接受規范培訓,并獲得供應商的強力支持。
可持續性對基礎設施的耐久性至關重要。混凝土外加劑技術的突破,使我們在降低碳排放的同時,得以構建兼具耐久性與環保性的防水解決方案。通過整合創新設計理念、頂級材料以及施工工藝與專業的施工團隊,能夠打造出持久的基礎設施,為可持續未來奠定堅實基礎。
可持續性混凝土解決方案的優勢 凱頓國際